身體經驗與創傷治療-《喚醒老虎》下

廖璟瑜
Aug 25, 2023

--

在人類演化的過程,除了爬蟲腦專司生存本能、哺乳腦協助我們形成情緒和相關記憶之外,第三層的理性腦,也就是大腦皮質的發展,幫助我們做認知運算,抽象思考和推理的過程。然而正是對此一功能的過度依賴,造成我們人類的「易創體質」。

面對創傷的心理治療,哪些是治療師能對個案產生幫助的?又哪些不恰當呢?不恰當地原因是什麼?

照片引用自采實文化

記憶挖掘對治療的阻礙

另外一個讓心理學家爭論不休的百年議題,則是創傷中記憶的真實性。當我們在威脅事件當下的記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而創傷心理治療需要努力挖掘真相與事實嗎?作者在創傷心理治療中並不建議我們去挖掘創傷記憶的真實性,作者說明原因如下

記憶不是按照線性順序去記錄事件…人的記憶是腦部當下的感覺,挑選顏色、影像、聲音、氣味判斷和反應,帶有類似的激發和感覺基調,然後將其帶到前台(foreground)去隨意組和,以此產生所謂的記憶。涉及生存時,記憶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它不會準確留下事件的印記,就這點而言,記憶是生物體創造完形/格式塔(gestalt)的過程。這種完形可以忠實呈現某個事件,也可以只是一種演算圖像,其中包含了來自其他不同事件的的無關資訊。

也因此相較於客觀事實,記憶更受情緒和動機調動而影響。正也是如此,當治療師越糾結在個案記憶的真實與否中,治療越難產生效用,記憶的真實與否和治療的效果沒有直接的關係。當高層級的情緒附著於經驗時,這樣的經驗就越容易被當作事實,當治療師和個案「挖掘」真相時,記憶對個案來說越是真切,越容易被緊抓不放。

Photo by Keren Fedida on Unsplash

然而,接納創傷記憶非線性敘事的破碎性,內隱的記憶如馬賽克般拼貼,這些殘留下來黏著高情緒情緒的經驗,情感的指引已經足以帶治療師看見個案停留收緊的當下,究竟被凝縮在何等時空,又該何去何從,治療師的工作不是幫個案釐清案情找回清白。

倘若治療師越強調過往的真實,越容易讓個案緊抓著創傷經驗不放,錯過轉化和重新協商的機會。同理,宣洩也不是創傷治療的萬靈丹,對記憶的誤解是干擾創傷轉化重要原因。

如果這個人之前曾經嘗試宣洩的療法,將重新體驗致創事件的情緒當作化解創傷的靈丹妙藥,宣洩會強化記憶,使其成為絕對的事實,因此無意之間會強化創傷渦流。

重新協商與解凍

在身體的行動化中,個體下意識地去重複創傷發生的時刻,渴望獲得釋放,然而如果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去重複創傷經驗,也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身陷創傷之中,找不到逃離的窗口。之所以能找到逃離的窗口,在於創傷事件當下我們仍能夠和身體感覺保有連結,同時透過身體運作,去動員被封印的能量。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不論是腿的奔跑彈跳,或是手的拋擲重甩,用力地向內扭轉…等,這些重拾攻擊性的動作,是我們重新恢復掌控感的過程,如何安全地建立個案重新有力氣去根植大地和反擊,又不會驚嚇到個案和治療師,是治療師需要仔細思考選擇的。

當凍結的創傷核心被融化,我們才有力氣作選擇,當我們知道自己是有選擇,不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逃離強迫性地重複的逃生門才緩緩開啟。在作者提出重新協商的過程中,第一個部分就是要建立和體驗感知的連結,任由感覺四溢,透過體驗感知去解除興奮與恐懼之間的不良聯繫。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和地面的連結

對於地面感的連結可以幫助我們的能量補充不受焦慮干擾,這是人體最直接被支持的證據,也是讓我們的有力可施的基礎之一,另一個部分就是在回饋的動力中,讓我們鬆開僵直的身體,好讓身體可以運用這股給人堅定和自信的能量。

在治療尾聲時,如果個案的警戒能明顯下降,可以在肢體上看見個案如釋重負的笑容,頭揚起來而不是低低的。時時刻刻警戒的尋找威脅來源的張力慢慢放鬆下來,表情變得更溫和、呼吸更輕鬆,像是大夢初醒一般,甚至還會出現自己身體的韻律或是玩耍的行為,看起來很chill。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連結,身體的知覺

我認為與其把這本書當作創傷治療的工具手冊,我更建議讀者將他當作一本重新讓身體心理連結的提案書。他在說的人類擁有的皮質腦容易帶給我們受創的因素。

但是潛藏在生命中的進化元素,已經留有幫我們解除創傷的機制,唯有當我們能穩住自己、靜下心來,才有機會找尋和聽見幫助我們脫離創傷的本能。

作者也提到當我們越拘泥在症狀或是過往的真實與否之中,我們離治癒會越遠,也越沉溺在症狀中。這也是今日大眾對創傷的誤解所致,讓更多失怙的生命失落在創傷的沈溺之中。

Photo by Sven Brandsma on Unsplash

也許有時候沈溺不只是因為懶惰,更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面對痊癒後的生活,所以漂流在無止境的創傷症狀中,如此一來等於將生命的主導權拱手讓人,距離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越來越遙遠。

文章的最後很謝謝采實文化的邀請,讓我能在書籍出版的第一時間共襄盛舉,品味大師的風采。最後用兩段作者的話當作這篇文章的結尾:

因為每種傷害都存在於生命內部,而生命會不段自我更新,所以每種傷害都包含治療和更新的種子。

如果我們不能明確與本能和感覺建立聯繫,我們就無法感受到我們與地球、家庭或其他事物的歸屬感。

創傷的根源正在於此,我們體驗感知中的歸屬感失去聯繫後,我們的情緒就會踉蹌在孤獨的真空中飄移。

--

--

廖璟瑜

心理師的世俗之眼….一個熱愛心理治療、表演藝術和山的人// 臉書粉專搜尋- 愛和身體在一起 // 工作邀約請寄信至jo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