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取消追蹤」自己

廖璟瑜
6 min readOct 6, 2018

--

臉書上稍來一則貼心的問候,解釋取消追蹤的意思。透過序列的動作,意味著你將不再收到來自於這個人的資訊和一切的狀態更新。但是取消追蹤的目的和意義,真的就是那麼簡單嗎?被解除好友以後,關係又會到哪裡去呢?

友誼隨著時間擴散又重疊

在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時候,我們僅止於知道對方,隨著時間的增加,有了更多交集和互動,對彼此有更多的瞭解, 也明白對方的習性與脾氣,和自己合不合的來,是不是能有更多方面的互動,更甚至能有一些合作和創造的機會,不論是球場還是商場,每當認識一個新朋友也是一個開拓自己的新可能性,又在這些新的可能性中,對身邊的朋友又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也因此,在人際交友的過程中,我們與人的交集如同漣漪般一片片擴散開來,有時候時間對了就會重疊在一起,有時候時間過了也難以如以往般親密。然而當社交軟體的介入,交朋友變成一個線性進程。

“person pointing on body of water” by Fredrick Suwandi on Unsplash

單軌的時間,多軌的情感

朋友被分類為「點頭之交」、「朋友」、「保持距離」,對於對方的資訊又分成分「追蹤」與「不追蹤」,乃至於最後「解除好友關係」。這樣的標籤變成一種宣稱和再確認,實際上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會有激烈的小劇場,比如說面對執迷不誤又極端煩人的朋友,可能前一秒覺得他很可愛,後一秒又想掐死他,這樣子的關係,到底是朋友還不是朋友呢?

朋友與非朋友,本來就不是非黑及白的兩面,當他需要變得黑白分明時,大多都是為了某些目的,不論是想影響他人,還是不想讓自己繼續受到影響。更有甚者,一個將自己生活動態、照片和造訪之處一一揭露的平台,就像舞台一樣,我們或許都懶得買票,一邊參觀著廉價的舞台,一邊在夜幕低垂時顧影自憐。

“Black and white shot of man sitting on night bus through dirty window in Boston” by Alex Iby on Unsplash

這些片面而武斷的舞台都反噬著我們的心理穩定程度和自我意象,但是關係的確認,本來就不是社群軟體的主要效用,充其量是為了協助我們對自己的關係作分類。透過如此線性且片面的思維來對關係作分類,反而使人變成忙於製造自己的樣貌,卻背離了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於是我不再問自己

從此以後我們每天反省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與我的距離關係和遠近。我們不再問「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我應該這樣對她說話嗎?」、「如果能從來一次,我還會這樣對他嗎?」,轉變成「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嗎?」、「我是世界上最不值得注意的人嗎?」、「他喜歡我嗎?」、「有多少人喜歡我?」、「他們有多喜歡我?」是的,我們想著別人,但卻只關注到自己。

當外界的評價越真,內在的評價就越虛幻,如同海浪拍打著內心,長久下來屬於自己的深層的小角落也被侵蝕風化了,好像你再也想不出來對自己的認定和對自己的期待,應該建築在什麼樣的思考之上,對自己的包容度小了,更遑論對關係曖昧模糊之處的包容度了。

“woman sitting on land”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來無影去無蹤的友誼發生論

這一篇文章的書寫讓我覺得很困難,坦白說自己也沒有什麼好答案,但轉念一想何不比對一下現實的交友狀況與社群的交友狀況有什麼不同?我記得我的學生抓著手機義憤填膺的來找我,質問著「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好像我真的知道一樣,但是我更好奇的是我的學生經驗到怎麼樣的對待,而他又怎麼看待被這樣的對待,還包含對自己的想法?是卑微、屈從、憤慨、挫折、任人宰割?

朋友這兩個字終究不像筆畫一樣簡單,他的起點可能根本說不出來,可能有休止符,也可能只是一個可長可短的停頓,可能是高頻跳躍的顫音,充滿著歡樂和激情,也可能是一個長低音,清淡如水卻細水長流,有時你甚至意識不到它。

有些朋友久久為曾謀面,可能各自為了彼此的生活忙碌,但是一旦碰面,智商不下降2–3個標準差不罷休,天南地北聊起來,沒有罣礙沒有猶豫,也不害怕別人的眼光。有的朋友費盡唇舌總是換來一個決策的大U-turn,所有的改變和前進都只是原地踏步的一齣舞碼,白眼都不知道為他翻越幾座喜馬拉雅山,但是氣消之後捨不得丟他一人在低潮獨自傷心。

“three women sitting on rock near body of water surrounded by trees during daytime” by Court Prather on Unsplash

辨別你需要的,在乎你在乎的

有些朋友是到分道揚鑣之後,才知道原來當時沒有多想的兩肋插刀是一份特別的欣賞和情感。我記得之前曾在網路上看過某位作家對朋友的定義,是「就算被傳染了感冒也沒有差」,讓我想起自己在前往聖母峰基地營的經驗,直到同行的團友搭直昇機下撤後,才發現自己被傳染了感冒,讓自己在回程的途中都走得很痛苦,卻沒有怨恨對方的感覺;回到山下後大家點了一大壺酒一起喝,我提醒身邊的朋友說:「我怕傳染給你們。」得到一致的回應都是:「你喝吧,我們不怕。」久遠後的幾個月,我才體認到原來我們一起走過的時光不再只是社會契約下的關係,而是互相扶持的朋友。如果你還在乎被誰封鎖或是解除好友的話,想一想到底什麼樣的關係才是你在乎的友誼吧。

“brown wooden fence beside green trees and grass” by Dimitar Donovski on Unsplash

--

--

廖璟瑜
廖璟瑜

Written by 廖璟瑜

心理師的世俗之眼….一個熱愛心理治療、表演藝術和山的人/工作邀約請寄信至joficeliao@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