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癮中找回初心-《欲罷不能》閱讀推薦

廖璟瑜
7 min readJun 27, 2019

--

離開學校之後,青少年議題仍然是我的核心關注之一,在校園工作時接觸到物質成癮和性成癮的個案,這些個案是如此的獨特卻又如此平凡,他們有著不凡的期許和願望,但也擁有平凡而黯淡的家庭生活。我的心理治療理論近路促使我對他們產生了興趣,轉而尋求指責以外的路徑去理解他們,有幸在校園的過程邀請到林旻沛副教授,對我的假設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和確認。

現在我擁有更多可以自由分配的時間,第一時間就是把現行中譯過的網路成癮相關書籍作篩選,挑出了兩本分別是《欲罷不能》還有《在一起孤獨》,這兩本的作者是我所熟悉的心理學領域,在一起孤獨的作者是一位在美國擁有心理師證照的大學教授,Sherry Turkle,她已年逾60歲但仍奮力理解社群軟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校園的資歷和過去的研究經驗,讓她有豐富的青少年訪談可供分析,同時也是我所熟悉的精神分析取向,閱讀起來可說是親上加親,預計在未來幾回會分享這本書。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作者Adam Alter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也是我的老本行,目前任職於紐約大學商學院行銷系,專長是認知和決策理論以及社會心理學,他對於科技如何推動人進入成癮的狀況有很深刻的影響,如果說遊戲是由一連串認知決策理論和心理學家所設計而成的圈套,那麼這本書就像是來自心理學家的反攻。

不過這本書中譯名無法傳遞出書名的意思,原文的書名是《IRRESISTIBLE》,其實應該是「令人無法抗拒的」的意思,但是我也知道這個形容詞不太適合作書名,但是翻成欲罷不能其實忽略了那成癮行為中曖昧如海妖般的吸引力,想要又不要,不作難受、施作痛苦的感受,像是巧克力的誘惑、再一集的美劇、再玩一局的遊戲這樣,蠶食鯨吞掉我們的時間,但若你直接叫他戒掉,他會告訴你「我再考慮考慮,先玩一局再說吧」。

Photo by Jacques Perreault on Unsplash

其實成癮在這些年已經慢慢脫離被疾病化的趨勢,但成癮確實也顯示會造成腦結構的改變,到底算不算是病幾乎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的。書本的一開始,作者提醒大家人類古老以來就擁有上癮的衝動就並不是萬惡的網路遊戲和智慧型手機才造成。其中包括二戰時濫用海洛因的越戰士兵還有鮮少人知佛洛依德曾經力挺古柯鹼的黑歷史。那些造成問題的渴望是如何從正常的感覺過渡到被禁止的現象,我們可以將成癮分「行為成癮」和「物質成癮」,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不同的是目前網路遊戲的發展,遠遠跑在人對於自我身心狀況的瞭解之前,並且將人的主動性貶低的蕩然無存,看完書之後才知道這些膠著在遊戲中的靈魂顯得赤裸而毫無防備。

但是成癮行為未必都是不見容於人的,他一樣可能發生健康運動類的APP上,讓我們的移動僅化身為數字和符號,而失去了探索和拓展的意義,例如某些時候我們去多走幾步只是為了湊滿記步APP上面的數字而已。

Photo by Carl Raw on Unsplash

中間作者跑去訪問從古到今的遊戲設計者,如何吸引人一步一步掉進誘惑之中,其中不乏設記者自己受不了誘惑憤而刪了遊戲,我猜想作者也因此試玩過不少遊戲,這就像是蒙著眼航入海妖的航道般英勇。包括俄羅斯方塊、神奇六角型、超級馬力歐到後期的魔獸。

當我看到作者仔細羅列出遊戲如何被設計成吸引我們的方式,並且鉅細靡遺地點出每個吸引我們遊戲中的元素,例如「不斷設立的目標」、「螢幕閃亮亮的聲光回饋」、「初期進步神速、不需要基礎的友善」、「不斷進化升級帶來的心流經驗」、「影集尚未追完的懸念」其中包含遊戲中最重要的「社會互動元素」,我們稚弱的靈魂彷彿遊蕩在層層堆砌的宮殿中,在慾望中飄零永遠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為何繼續。詭異的感覺和親密的沈溺相依偎著。

Photo by freestocks.org on Unsplash

曾經有一次諮商室外,女孩牽著男朋友來,兩個人正為前幾天男孩子兇她的事情鬧不愉快。男孩子辯解說是因為她吵著要回家而干擾了他正在進行的對戰。女孩則聚焦在男孩對她的不禮貌太超過,兩人僵持不下,幾乎喊出「不刪遊戲就分手」的口號。男孩解釋遊戲上都是朋友,不能貿然離開,否則自己會「黑掉」。

後來我能理解對於網路上遊戲延續的重要性,但我也問男孩有沒有可能在不影響現實人際互動的時刻才打開遊戲,男孩說自己盡量,女孩在旁邊露出滿意的笑容。現實和網路的人際的確是會抵觸,許多父母和孩子面臨手機,就像諜對諜一樣,給孩子的自由是希望孩子回報全心的愛,比如說報告自己行蹤、對父母的噓寒問暖,但是回報的全是孩子的不聞不問,低頭在網路遊戲上載浮載沉,讓父母如初戀的孩子般犯嘀咕。

Photo by BRUNO CERVERA on Unsplash

這本書的第三部份訪問了部分針對網路或手機成癮的「重新開始」訓練中心和其中的一些臨床心理學家,將給父母的建議寫成其中一章,包含「尋找替代品」、「養成新習慣」、「拉開與誘惑的距離」、「皮鞭與糖果並行」、「避免誘惑的環境」、「降低誘惑的威力」必須要多管齊下,也是重新逼迫父母或是成癮者去面對自己所失去和逃避的關係和願望。在校園中偶而會見到因為最寵愛的孩子吸毒被抓,整個家庭回過頭來面對本來已經分崩離析的粗糙關係,身為助人者我能看出雙親與孩子的辛苦,但是這樣的勞苦卻會值得,也是慶幸這個孩子至少擁有還在乎他的家人。

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宗旨要傳遞,成癮行為並非青少年的原罪,其實美國的手遊使用者比例最高的反而是成年女性、那如同洋芋片誘惑般一片接一片的Netflix美劇或說對岸流行的宮廷劇、健身狂熱份子,其實都是一種被各種酬賞所驅動的成癮行為,並不是年輕人所獨有。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停不下來,其實正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反撲。我記得早期在接受舞蹈治療培訓的時候,有位台灣的舞蹈治療師問平日在紐約日間慢性病房來的資深舞蹈治療師一個問題,「醫院中的團體開始了,可是成員一直講話停不下來怎麼辦?」她問說「妳知道這代表什麼嗎?」全場靜默無聲,她說:「Because they were lonely, they try to connect to each other.」(譯:因為他們很孤獨,他們渴望產生連結。)面對成癮如同面對心中那不適的怪獸,難受卻值得。

Adam Alter 演講連結-TED

買書傳送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263

對了,台北若有心理診所或諮商所對於發展青少年諮商的心理師(在下我)有興趣可以來信洽談

joficeliao@gmail.com

--

--

廖璟瑜

心理師的世俗之眼….一個熱愛心理治療、表演藝術和山的人// 臉書粉專搜尋- 愛和身體在一起 // 工作邀約請寄信至joficeliao@gmail.com